关于人工智能,市政协委员提了哪些建议?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优势创新资源云集,创新能力稳居全国首位,同时拥有众多国家级科研平台。未来,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发展,并更广泛地服务于人们的学习生活?
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多位北京市政协委员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提交提案并提出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长与专业照护人员短缺的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缓和。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机器人越来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将替代部分人工服务。
今年,北京市政协委员吴文彦带来了《提高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养老领域应用的提案》。她坦言,目前养老护理员存在缺口大、不专业的问题,媒体也曾曝出护理员虐待老人的新闻。机器人没有情绪,解决了老人家属对护理员不信任的问题。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听从指令,24小时全天候提供助餐、助医、助行等服务,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另外,机器人还可以陪聊,缓解老年人的孤独,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她说,目前养老机器人的价格在十几万元左右,虽然一次性投入较大,但按照雇用养老护理员一个月5000元-8000元的费用来看,养老机器人的价格是可以接受的。未来政企学研用一起发力,不仅将推进人工智能机器人更早地应用在养老领域,同时可以促进机器人价格降低。
她建议,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展人工智能养老机器人的研发工作,使其具备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运动协助、生活帮助等功能,掌握老人的习惯和需求,实现个性化服务。推动人工智能知识学习,解决老人信息茧房、数字鸿沟、知识断代、社会隔离等问题。
内容来源于北京政协,经工业机器人教育网编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