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推动科研创新 政策支持破解发展难题
研发科学计算模型,支持相关主体建设科学智能创新中心,加速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领域科学研究……当前,多方正积极部署,探索和推动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领域示范应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加速了科学研究的范式变革,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布局和统筹指导,以促进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推动资源开放汇聚、提升相关创新能力。
日前,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其中提出实施“数据要素×科技创新”重点行动,包括“以科学数据支撑技术创新,聚焦生物育种、新材料创制、药物研发等领域,以数智融合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
2023年上半年,科技部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项部署工作,紧密结合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基础学科关键问题,围绕药物研发、基因研究、生物育种、新材料研发等重点领域科研需求展开,布局前沿科技研发体系。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四川、广东、浙江等多地也纷纷展开部署。例如《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提出,推进科学智能大模型应用。支持相关主体建设科学智能创新中心、算法创新基地等平台,协调算力资源和科研数据集,推动科学智能大模型在生命科学、工程计算、气象等领域应用,打造科学研究新范式。《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明确,发展科学智能,加速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材料和创新药物领域科学研究。
内容来源于新华社客户端,经工业机器人教育网编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