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首款“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与外资巨头差三个点
嘉定的智能工厂内,一台弧焊机器人刚刚下线,正进行72小时满载满速热身测试,即将交付汽车产线焊装场景。这台机器人颇为特别,其轴承来自温州,伺服电机产地衢州,减速机则为苏州出品,机器人本体及一二级零部件供应均不出苏浙沪皖。这样的“全长三角造”机器人,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已出货近3200台。
据权威机构统计,韩国、新加坡、日本、德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密度前四国家,这与这些国家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深度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强关联。其中,密度第一的韩国,每万名工人中的工业机器人数超过一千台。中国以395台/万名工人的密度,居全球第五。
但不容小视的是,作为制造大国,我国已连续十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在全球的装机份额从2012年的14%升至2022年的52%。令人振奋的是,同一时段,国内市场从几乎由外资品牌垄断,到2022年实现了35%的国产替代。2023年底,内、外资工业机器人出货数量出现“四六分”格局。据分析,商务与价格策略灵活、服务响应周期短等,构成了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的比较优势,而其在国内布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及不断跃升的核心技术自主能力,更让外资品牌倍感压力。
内容来源于上观,经工业机器人教育网编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